發(fā)布時間:2020-09-27 08:31:43 瀏覽次數(shù):443
耳輪缺損多因外傷、燒傷、腫瘤切除、感染所致。還好現(xiàn)在有耳輪缺失再造技術完美的進行手術后就會再現(xiàn)一雙逼真的耳朵。
缺損小于或達全耳輪長度1/3時可沿耳輪溝切開缺損兩側的皮膚和軟骨,在耳后皮下剝離,楔形切除部分耳舟將兩側皮瓣推進直接拉攏縫合或以此法縮小缺損范圍后取對側耳輪耳舟復合組織片移植。
缺損大于1/3者,可在缺損處植入軟骨支架,耳后皮瓣覆蓋。也可按小耳畸形修復原則,以顳筋膜瓣覆蓋軟骨支架外植皮一次成形或耳后埋植擴張器擴伸皮瓣修復缺損。耳輪部分或全部缺損也可用小皮管移轉至缺損緣作“鑲邊”修復。
耳輪缺失耳廓再造術:
耳廓再造的對象主要是先天性小耳畸形和外傷性耳缺損。外耳再造的年齡應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兩方面考慮。心理上,兒童對身體的意識通常在4-5歲時形成,那么在小孩進入學校之前進行耳再造是比較理想的,使他/她們免于遭受同伴的嘲諷而產生心理上的損傷:另一方面,目前一般認為耳支架材料以自體肋軟骨最為理想,因此要到肋軟骨生長到能提供足夠的軟骨構建支架才行,這在5歲以前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手術年齡一般在5歲以后。 我們用自體肋軟骨形成耳支架,這樣再造的耳朵是真的,有血液、有感覺,還可以隨年齡生長。
耳朵再造是一個很復雜的手術,方法很多。耳朵是由皮膚與軟骨支架構成的,因此耳再造首先就得考慮這二個因素。耳支架目前一般認為自體肋軟骨最為理想;皮膚則以乳突區(qū)無毛皮膚最好。根據(jù)如何使用乳突區(qū)皮膚的原則,能將手術分為好幾種方法。 傳統(tǒng)的方法為Tanzer-Brent的分期法,手術大致分四期完成:
1. 耳垂向后橫位轉移;
2. 切取肋軟骨,雕刻形成耳支架埋植于乳突區(qū)皮下
3.掀起耳廓,創(chuàng)面游離植皮;
4.耳屏與耳甲腔再造。整個過程約需半至一年。
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根據(jù)當時的國情曾應用一期法再造耳廓,此法的優(yōu)點是省時省錢,僅需二周時間即可完成。缺點是乳突區(qū)皮膚因不夠用而向后上方延伸而帶有部分毛發(fā),這樣再造的耳朵較厚且耳輪緣有毛發(fā)。以后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xiàn)已很少應用。 目前我們應用皮膚擴張器先把乳突區(qū)無毛皮膚慢慢地擴張大,然后再進行耳再造術,因此手術分兩次進行,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次為放置擴張器,手術很小,一般在局麻下進行。一周后拆線,開始注水,總共需要三周時間。然后休息一個月后行第二次手術再造耳朵,約10天左右。二次手術約二個月左右時間。近來我們試行對乳突區(qū)皮膚進行超容量擴張 ,免去中間休息一個月,初步取得相同效果 ,二次手術縮短至一個月左右,使在讀學生利用假期即可完成耳再造。部分病人經過這二次手術后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對于部分耍做耳道手術的病人,一般半年以后即可進行。